?******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余元,增长6.8%;“创新‘三大机制’打造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样板”成功入选第六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回望刚刚过去的2024年,吉安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乡村振兴成绩单。
连日来,记者踏访吉安县各乡镇,看该县如何立足资源禀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融合“红富绿”的创新之路。
红色传承:尽显旅游新魅力
“我们系统梳理红色遗迹和革命事迹,打造了一批教育功能突出的红色基地。”吉安县万福镇宣传委员刘星领着记者参观修缮一新的村史馆和红色礼堂。
作为吉安地区最早传播马列主义和创建党组织的地方之一,万福镇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为打好红色传承牌,该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探索“红色+教育”******居、村史馆、红色礼堂等革命遗址,吸引众多游客和学习团队前来参观。
“今年以来,基地已接待20余批次、600余人次参观学习。”刘星告诉记者,这种既有实物陈列、图片展览,又有多媒体互动,能够再现革命场景的展陈方式很受欢迎,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为乡村旅游注入了独特的人文魅力。
像万福镇这样的旅游体验,如今在吉安县遍地开花,该县依托乡镇特色资源,创新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打造了红培教育、田园采摘、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精品项目,让红色文化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
富民强村:激活经济新动能
翻开吉安县敦厚镇中博果蔬专业合作社的2024年年终账本,村集体与村民的“双增收”数据引人注目:土地流转70余亩,为村集体每年增收39万元;吸引90多名村民在基地务工,人均年增收超6000元。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吉安县以农民合作社为抓手,通过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增收。
******有限公司牵头,吸纳11个村的252户脱贫户入股,形成“村干部带头、党员参与、脱贫群众统筹”的“一领办三参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打造集种植、配送和培训于一体的农业示范基地。
******农村局副局长曾繁珲介绍。目前,该县已建成32家联合社,实行合作社ABCD分级管理模式,给1.3万余户脱贫户累计分红831.61万元,村集体分红721.34万元,并带动1365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发放务工工资近860万元。
绿色发展:绘就美丽新图景
走进吉安县梅塘镇河源村,艾草、黑木耳种植基地与鳜鱼鲈鱼、肉牛养殖场散落在乡野美景间。
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美颜值”。在河源村,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村干部带领村民发展电商、文创等新兴产业,推出腐竹加工、手工文创、民俗展示等特色业态,打造出集艾草体验、研学教育和亲子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
******居环境提升,一方面持续完善水、电、网、路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以“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如今,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92.45%,完成户厕改造9120座,建成4个圩镇污水处理厂和15个乡镇污水治理项目,垃圾治理率稳定在98%以上。(李程仁、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歆)